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

ID:83637910

大小:17.8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151****8026

打开微信扫一扫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
点击右上角按钮进行分享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1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2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3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4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5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6页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

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一、广西壮族音乐介绍壮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壮族音乐文化和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壮族音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充分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属性。壮族音乐最重要的形式是民间音乐、舞蹈和器乐,民歌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民歌流传了几千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壮族民歌吸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与民俗、质朴的表达与人文情怀的独特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多样化。在今天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中,民歌的形式变得越来越活泼简单,它不仅是表达当地人民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纽带,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幼儿保育专业是广西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学校于2015年获得广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的审批,6年来一直以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学校为目标,扎实开展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二、壮族音乐的传承价值(一)壮族音乐具有美学价值壮族音乐是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音乐代表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独特意义,它体现了古代音乐审美文化的审美属性。此外,壮族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的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民族音乐,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三)可以保护与发展壮族音乐文化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是保护和发展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优秀的壮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应重视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者和继承者。这不仅是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壮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三、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过去,音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壮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在新时期,壮族音乐文化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歌颂和感谢劳动人民,表达壮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壮族音乐顺应时代潮流,并结合自身的德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促进人与社会、人与民族之间的情感表达。(二)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壮族音乐历史悠久,语言和地域特色突出,传播量相对稳定。壮族音乐文化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特点是随意性和随时性,体现了农业时代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民歌风格。学校将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结合广西壮族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鼓励学生多体验感受,促进了壮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市场迫切需要具有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个体技能向综合实践技能转变,壮族音乐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工具。壮族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动态形式,与地理、社会、政治、文化、戏剧、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学校将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和情感体验,通过民族音乐的传播,拓展学生的视野。(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国民经济繁荣进步的社会中,中国摆脱了贫困,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国的重任。壮族音乐文化可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四、壮族音乐融入中职学校幼儿保育课程的实践(一)营造壮族音乐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氛围需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支持。学校经常为学生举办壮族音乐讲座、民族艺术绘画展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让民间艺人向学生展示原始壮族音乐,让学生更积极地感知民族音乐文化之美。音乐组教师通过采风的形式,了解传统壮族音乐文化,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被扭曲,正确引导学生对壮族音乐的审美和音乐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壮族音乐文化教学,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二)开发壮族音乐校本课程
壮族音乐开发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幼儿保育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学校根据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结合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点,以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为主要方向,开设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编写广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校本教材《广西壮族音乐舞蹈概论》《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等,另外,还有壮族乐器天琴、壮族舞蹈打扁担的活页式教材,同时建设广西民族艺术文化数字资源库,用于收集整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音频、视频、图像,包含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绘画等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素材,其中合唱作品《阿妈给我补衣裳》《大胖柚子装满船》等6首,器乐作品《天琴演奏》《无孔笛演奏》等10首,声乐作品《广西大化瑶族民歌》《尖尖谣》等8首,舞蹈作品《横鼓舞》《扁担舞》等30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为学生了解壮族音乐、舞蹈文化,学习壮族音乐、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民族文化传承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音乐、舞蹈、美术是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功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民族艺术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途径,把民族音乐尤其是壮族音乐融入声乐课程,把壮族舞蹈融入舞蹈必修课程,把天琴、独弦琴作为器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提高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了解,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把壮族艺术文化传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考核中去,使壮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幼儿保育专业基本功训练相互促进,让学生增强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具有民族艺术一技之长,毕业后就业创业能力更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成功探索了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的成功之路。在2021年的广西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我校音乐教研组团队就凭借活页教材《壮族打扁担》参赛,展示了壮族打扁担的民族文化概述、壮族音乐欣赏、壮族打击乐器、壮族舞蹈四个内容,获得评委认可,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对学校在壮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上的认可。(三)建立高素质教学团队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采用非实名制、专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专家一对一训练辅导等方式,聘请知名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建立民族艺术工作室,以“分层次、有重点”的形式培养传承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的专业教师队伍,采用师傅带徒方式,重点培养了有民族音乐特长的声乐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高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湘光、覃素芳等大师走进校园担任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并为民间艺术技艺课程授课,邀请民间技艺大师走进校园建立“大师工作室”,打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徒弟角色的复合”。利用壮族音乐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课堂是最重要的平台。学校要培养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突出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执行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中职学校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壮族音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广西地方民俗文化有正确、直接的认识。同时,必须把握当前壮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方法。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广西地方民族音乐培训;邀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者完成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积极开展优质教师培训竞赛、选课评比等活动,更新中职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音乐知识的构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四)实训室建设学校实训室建设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民族实训基地。现有南宁市“66号特色艺教工作室”、名师工作室3间,天琴传承工作室、葫芦丝传承工作室、古筝传承工作室、铜丝画传承工作室、独弦琴传承工作室、壮族舞蹈实训室、嘹啰山歌实训室、侗族大歌实训室、原生态实训室、两间手工艺制作实训室、一间广西民族舞实训室、一间广西民族文化特色陈列展示室,满足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欣赏、实训、制作、排练的需要。(五)开展壮族音乐艺术实践
随着幼儿保育专业的壮族艺术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幼儿保育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所居的前列地位更加稳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演活动,让学生的各级各类平台展现民族艺术训练的成果。他们的成果在各场合得到充分肯定,舞蹈节目连续多年在南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在今年全区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学校的舞蹈节目又获一等奖,为学校争了光。壮族音乐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中,壮族音乐文化不同一般的音乐规划。为了保证壮族音乐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学校还从现状出发,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将原有的壮族音乐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技术将壮族音乐视频、壮族音乐课程内容和壮族音乐风格引入课程中。(六)开展各类培训推广壮族音乐、舞蹈教研成果除了在学校组建社团,对在校生进行较专业的培训之外,还与邕宁区红星社区、那元社区,青秀区秀山社区合作,开展壮族音乐、舞蹈的社会培训。培训讲座的专题有“壮族民歌赏析与学唱”“壮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壮族经典器乐曲赏析”“壮族优秀舞蹈作品赏析”等,用壮族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既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又对普及推广民族音乐、舞蹈,弘扬民族艺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七)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交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所居的前列地位更加稳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南宁一职校、柳州二职校、北海职校、广西民族中专校等区内外兄弟学校和单位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报纸、电视台、八桂职教网曾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2018年、2019年东盟博览会期间,学校的民族艺术传承社团还与澳大利亚班达博格市州立中学进行演出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学校学生大方地向外国朋友展示了广西壮族民族乐器——天琴,并手把手教他们弹奏,还和他们一起弹唱中国民歌《茉莉花》。五、结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壮族音乐有其文化特色和魅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音乐的理解,把浓厚的壮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专业,让学生感受到壮族音乐文化与艺术设计的魅力,突出学科基础与素质,满足不同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创新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

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探索——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一、广西壮族音乐介绍壮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壮族音乐文化和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壮族音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充分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属性。壮族音乐最重要的形式是民间音乐、舞蹈和器乐,民歌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民歌流传了几千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壮族民歌吸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与民俗、质朴的表达与人文情怀的独特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多样化。在今天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中,民歌的形式变得越来越活泼简单,它不仅是表达当地人民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纽带,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幼儿保育专业是广西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学校于2015年获得广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的审批,6年来一直以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学校为目标,扎实开展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二、壮族音乐的传承价值(一)壮族音乐具有美学价值壮族音乐是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音乐代表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独特意义,它体现了古代音乐审美文化的审美属性。此外,壮族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的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民族音乐,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三)可以保护与发展壮族音乐文化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是保护和发展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优秀的壮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应重视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者和继承者。这不仅是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壮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三、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的融合(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过去,音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壮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在新时期,壮族音乐文化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歌颂和感谢劳动人民,表达壮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壮族音乐顺应时代潮流,并结合自身的德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促进人与社会、人与民族之间的情感表达。(二)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壮族音乐历史悠久,语言和地域特色突出,传播量相对稳定。壮族音乐文化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特点是随意性和随时性,体现了农业时代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民歌风格。学校将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结合广西壮族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鼓励学生多体验感受,促进了壮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市场迫切需要具有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个体技能向综合实践技能转变,壮族音乐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工具。壮族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动态形式,与地理、社会、政治、文化、戏剧、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学校将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和情感体验,通过民族音乐的传播,拓展学生的视野。(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国民经济繁荣进步的社会中,中国摆脱了贫困,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国的重任。壮族音乐文化可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四、壮族音乐融入中职学校幼儿保育课程的实践(一)营造壮族音乐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氛围需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支持。学校经常为学生举办壮族音乐讲座、民族艺术绘画展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让民间艺人向学生展示原始壮族音乐,让学生更积极地感知民族音乐文化之美。音乐组教师通过采风的形式,了解传统壮族音乐文化,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被扭曲,正确引导学生对壮族音乐的审美和音乐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壮族音乐文化教学,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二)开发壮族音乐校本课程
壮族音乐开发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幼儿保育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学校根据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结合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点,以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为主要方向,开设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编写广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校本教材《广西壮族音乐舞蹈概论》《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等,另外,还有壮族乐器天琴、壮族舞蹈打扁担的活页式教材,同时建设广西民族艺术文化数字资源库,用于收集整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音频、视频、图像,包含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绘画等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素材,其中合唱作品《阿妈给我补衣裳》《大胖柚子装满船》等6首,器乐作品《天琴演奏》《无孔笛演奏》等10首,声乐作品《广西大化瑶族民歌》《尖尖谣》等8首,舞蹈作品《横鼓舞》《扁担舞》等30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为学生了解壮族音乐、舞蹈文化,学习壮族音乐、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民族文化传承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音乐、舞蹈、美术是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功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民族艺术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途径,把民族音乐尤其是壮族音乐融入声乐课程,把壮族舞蹈融入舞蹈必修课程,把天琴、独弦琴作为器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提高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了解,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把壮族艺术文化传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考核中去,使壮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幼儿保育专业基本功训练相互促进,让学生增强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具有民族艺术一技之长,毕业后就业创业能力更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成功探索了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的成功之路。在2021年的广西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我校音乐教研组团队就凭借活页教材《壮族打扁担》参赛,展示了壮族打扁担的民族文化概述、壮族音乐欣赏、壮族打击乐器、壮族舞蹈四个内容,获得评委认可,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对学校在壮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上的认可。(三)建立高素质教学团队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采用非实名制、专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专家一对一训练辅导等方式,聘请知名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建立民族艺术工作室,以“分层次、有重点”的形式培养传承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的专业教师队伍,采用师傅带徒方式,重点培养了有民族音乐特长的声乐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高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湘光、覃素芳等大师走进校园担任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并为民间艺术技艺课程授课,邀请民间技艺大师走进校园建立“大师工作室”,打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徒弟角色的复合”。利用壮族音乐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课堂是最重要的平台。学校要培养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突出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执行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中职学校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壮族音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广西地方民俗文化有正确、直接的认识。同时,必须把握当前壮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方法。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广西地方民族音乐培训;邀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者完成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积极开展优质教师培训竞赛、选课评比等活动,更新中职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音乐知识的构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四)实训室建设学校实训室建设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民族实训基地。现有南宁市“66号特色艺教工作室”、名师工作室3间,天琴传承工作室、葫芦丝传承工作室、古筝传承工作室、铜丝画传承工作室、独弦琴传承工作室、壮族舞蹈实训室、嘹啰山歌实训室、侗族大歌实训室、原生态实训室、两间手工艺制作实训室、一间广西民族舞实训室、一间广西民族文化特色陈列展示室,满足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欣赏、实训、制作、排练的需要。(五)开展壮族音乐艺术实践
随着幼儿保育专业的壮族艺术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幼儿保育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所居的前列地位更加稳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演活动,让学生的各级各类平台展现民族艺术训练的成果。他们的成果在各场合得到充分肯定,舞蹈节目连续多年在南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在今年全区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学校的舞蹈节目又获一等奖,为学校争了光。壮族音乐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壮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中,壮族音乐文化不同一般的音乐规划。为了保证壮族音乐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学校还从现状出发,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将原有的壮族音乐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技术将壮族音乐视频、壮族音乐课程内容和壮族音乐风格引入课程中。(六)开展各类培训推广壮族音乐、舞蹈教研成果除了在学校组建社团,对在校生进行较专业的培训之外,还与邕宁区红星社区、那元社区,青秀区秀山社区合作,开展壮族音乐、舞蹈的社会培训。培训讲座的专题有“壮族民歌赏析与学唱”“壮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壮族经典器乐曲赏析”“壮族优秀舞蹈作品赏析”等,用壮族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既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又对普及推广民族音乐、舞蹈,弘扬民族艺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七)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交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所居的前列地位更加稳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南宁一职校、柳州二职校、北海职校、广西民族中专校等区内外兄弟学校和单位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报纸、电视台、八桂职教网曾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2018年、2019年东盟博览会期间,学校的民族艺术传承社团还与澳大利亚班达博格市州立中学进行演出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学校学生大方地向外国朋友展示了广西壮族民族乐器——天琴,并手把手教他们弹奏,还和他们一起弹唱中国民歌《茉莉花》。五、结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壮族音乐有其文化特色和魅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音乐的理解,把浓厚的壮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专业,让学生感受到壮族音乐文化与艺术设计的魅力,突出学科基础与素质,满足不同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创新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显示全部

收起

温馨提示: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幼儿保育类(音乐方向)是什么

基础专业课。

幼儿保育专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增补的新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

在幼儿保育专业中,音乐方向是该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学生需要完成该专业课才能结业。

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为了让幼儿了解这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我们给幼儿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三八”亲子活动。

教案目标 、

1、了解“三八妇女节”是妈妈和老师的节日。

教师引入话题,幼儿讨论

2、在亲子活动中充分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体验活动的快乐。

教案过程 、

1邀请幼儿家长来园

2幼儿和妈妈一起表演《我的好妈妈》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

3做游戏

一、评选最漂亮的妈妈。请幼儿给妈妈打扮,家长可以帮忙,时间到,打扮好的家长,站到前面,大家评选出“漂亮妈妈

二、抢椅子。游戏分为家长一组,孩子一组,两组同时进行,音乐声停止,没有椅子的就了,要退出比赛。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三、你做我猜。出示动物字卡,家长用身体动作表现,幼儿猜出动物名称,猜对多者为胜。

四、百变宝宝。家长蒙住眼睛,其他家会长帮忙给孩子换装,换打扮,家长可以用手摸,找自己的孩子,找到者为胜。

五、排球对抗赛。老师请家长拉一根线为界,三个班家长代表分为两组,进行对抗比赛,谁的球先落地就输了。

教案总结 、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三八妇女节”是妈妈和老师的节日。知道她们平时工作很辛苦,自己长大了,愿意帮助妈妈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上就是本次活动的全部内容,喜欢的可以收藏哦!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

2、学会仔细观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理解狐狸心情的巨大变化所蕴藏的感情,体验关爱生命的幸福感,理解爱与被爱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设下悬念。

利用多媒体展示,师讲述:在这个封面上你看到了谁?(一只狐狸)狐狸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呢?请幼儿来说一说。

二、师幼共读,理解故事。

(一)了解狐狸找到鸭蛋后的心情

1、狐狸到森林里来干什么呢?你看得出来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原来狐狸肚子饿了,就到处找东西吃。他来到河边的草丛里,东翻翻,西找找,竟然发现了一个大鸭蛋!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请幼儿自由说)

(二)幼儿自由交流

3、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吃到鸭子呢?你能帮狐狸想想办法吗?(请幼儿来想一想)

4、我们一起来看,狐狸是怎么做的?(出示下一张图片)狐狸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大吃一顿。孵蛋,这个主意真好!

(三)、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经历。

1、那看看狐狸是怎么孵蛋的呢?(请幼儿边观察图片边说)对啊,把鸭蛋压破了,就什么也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谁有好主意?

2、幼儿看着图片说:(点击图片)可是,这个姿势就像受苦刑,还不到五分钟,狐狸的四肢就酸得受不了了。(仔细看看,哪些地方你看出了狐狸酸的受不了了?)

3、看来,这个办法不行。看,狐狸又想出一个什么好主意?(请幼儿说)可没想到,在追兔子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树皮绳子一松,差点儿把宝贝蛋给摔破了。)

4、看狐狸把鸭蛋放哪里了呀?(把鸭蛋含在了嘴里。),你看出来了吗?

5、这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看到了什么?(请幼儿来说一说)

(四)、学学狐狸孵蛋的各种动作,体会孵蛋的艰辛

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孵蛋姿势,坚持一会儿,体验孵蛋的艰辛

三、讨论交流,感悟父爱

(一)感受鸭宝宝出壳后狐狸心情的变化。

1、有一天,狐狸突然被一个声音惊醒,他连忙把鸭蛋吐了出来。看这副图,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2、没想到,小鸭子忽然朝着狐狸得鼻尖冲过来,叫着:“妈妈!妈妈!”这时,狐狸会怎么做呢? (谁来学学狐狸说话)

3、这时,狐狸在想些什么呢?)

4、小鸭子跟狐狸爸爸玩得怎么样了?这时小鸭子是怎么做的呢?狐狸最后有没有吃掉小鸭子?不仅没有吃掉小鸭子,还摘野莓喂小鸭子吃,那他为什么要叹气呢?

5、再次分组讨论:在图片上狐狸爸爸是怎样照顾鸭儿子的?

(二)阅读情景图片,帮助幼儿了解狐狸爸爸与鸭儿子相处的情况。

1、等到鸭子睡醒,狐狸爸爸又会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狐狸陪鸭游泳图。仔细看图,狐狸和鸭子在做什么呢?:“为什么狐狸爸爸身上系着绳子?仔细看看狐狸的眼睛,眼里充满了对鸭儿子的爱,多么亲切慈祥的狐狸爸爸啊!

2、狐狸想:“少了顿大餐,多了一个儿子,我这只聪明的狐狸怎么干了一件糊涂事呢?”你觉得他糊涂吗?为什么?现在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四、活动延伸,延续父爱

在这个充满爱的故事里,狐狸爸爸还会为鸭儿子做些什么事呢?鸭儿子又会为狐狸爸爸做些什么呢?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手电筒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通过游戏来发现问题,在实践操作、探索中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尝试边操作边记录实验结果。头一天在班上我出示了手电筒,告诉了孩子们我们可以和手电筒做好多的游戏,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第二天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带来了手电筒,在收集手电筒阶段就印证了我的猜想,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催着我,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和手电筒交朋友呀?”,由于手电筒收集了几天,第四天,在孩子的再次催促下,活动开始了。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游戏:踩光、追光,老师变魔术

一会儿老师用书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问:(“光怎么不见了啊?”“老师你把光关掉了吗?”)

师:“没有啊,你们看光不是还亮着吗?”

(那我们怎么看不见光了呢?,书把光遮住了,光照不过来了。)书能把光遮住,那这个塑封纸也能把光遮住吗?

(一开始,孩子们都很兴奋、很高兴,注意点都集中在老师的手电筒上,所以我创设出游戏的环节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通过游戏,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咦,真奇怪,怎么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穿不过去,而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却能穿过去啊?)

二、让孩子动手试一试:幼儿探索,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1、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东西,有镜子、皮球、木盒、积木啊等东西,你们想想看,在这些东西中,你觉得有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是能穿过去的`,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是不能穿过去的?(幼儿讨论)

师:说说你们的猜想(每一个物体都有孩子说可以和不可以)

2、刚才小朋友都动脑筋进行了猜想,现在要请你们来动手试一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光能穿过的请你用一种符号记录,不能穿过的用另一种符号记录。

(孩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实验,有个别孩子很可爱,将手电筒倒扣在东西上,后来才发现这样看不到透过去的光。当孩子发现手电筒的光能穿过老师准备的木盒时他们都十分惊讶!)

3、交流实验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小朋友再次验证。

(交流中发现有的孩子用“√”“x”来记录,有的用“□”“△”来记录,有的用“★和○”来记录,有的用“+”“-”号来记录,还有的用“J”“L”来记录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表述的语言都较准确、完整。)

4、.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穿过去变淡了”,“光变颜色了”)

5、在哪里见到过光?

DD:太阳光、月光

QQ:家里的灯光,街道上的灯光

AA:蜡烛光

HH:萤火虫的光、火光

XX:舞台上的灯光

ZZ:激光

三、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非常动脑筋,观察的也很仔细,光还有很多秘密,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更多。刚才小朋友说在看节目的时候看到过舞台灯光,我们就来玩一个“演员”和“舞台灯光师”的游戏。

手电筒听命令:

演员的动作跳到哪里,光就要照到那里。

(孩子们将手电筒打开,当看到一束束光线在舞台上交汇时可高兴了,兴奋地叫道:我的光和你的光碰到一起了,真有趣!)

四、延伸活动

师:现在老师把手电筒放在我们的探索区里,我们的探索区里还投放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小朋友可以去试一试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能透过去,哪些不能。

(将这个问题抓住,延伸到区域活动,让孩子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把问题升级了)

大班教案 篇4

游戏背景:

在平铺乡村,稻草绳子是一种取材容易、携带保管方便、使用起来变幻无穷的体育器材。练习跳绳能训练幼儿身体的灵敏、协调性,提高身体弹跳力,对孩子们毅力、耐力的培养也大有好处。这学期,我们在班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跳绳训练和比赛活动,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了多种多样的草绳玩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

2、通过玩绳,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协调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草绳。

活动过程:

第一种:“跳大绳”

游戏规则及玩法:

两人分别握住草绳的两端,向左(右)摇绳,其余小朋友排成一排站在左(右)边等待,小朋友跟着绳子的节奏跑进长绳跟着跳,也可跑进多人一起跳,然后跑出。

第二种:“跨小河”

游戏规则及玩法:

两人分别握住草绳的两端拉直蹲下,其余小朋友排成一排站在一边等待,小朋友跑着向上跳过草绳,然后跑到队伍的末尾继续排队。

第三种:“钻铁网”

先将地上铺好泡沫地垫。两人分别握住草绳的两端拉直蹲下,其余小朋友排成一排站在一边等待,可自由用各种姿势依次钻过低矮的草绳。草绳的高度可以越来越低,以此激起孩子们的挑战热情和兴趣。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用身边的事物开始。稻草绳对于地处乡村的平铺幼儿园来说,是常见又容易的低成本体育器材。教师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准备,但孩子们兴趣昂然,非常喜欢。活动中,孩子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合作探索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这段时间,孩子们利用草绳玩出了各种小游戏,不断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也享受着稻草绳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1、选材生活化。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尝试,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经验升华。幼儿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自主的探索范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活动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活动的材料——绳子,看似简单其实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它的颜色、形状、材质都不同,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绳子种类及辅助材料,既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又提供了充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大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尝试仿编歌词。

2、激发幼儿快些长大的愿望。

重点难点:

学会演唱歌曲,尝试仿编歌词。

教学准备:

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将歌词改变成故事:有一个男孩叫亮亮,有一个女孩叫芳芳……

2、提问:

故事里面到了谁?

亮亮长大了要什么?

芳芳长大了要什么?

二、欣赏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

2、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3、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歌词。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将幼儿按男孩女孩分组,男孩扮亮亮,女孩扮芳芳。

2、教师带领幼儿,不加伴奏,分角色对唱。

3、教师弹琴伴奏,带领幼儿分角色对唱。

4、播放歌曲录音,教师带领幼儿跟录音分角色对唱。

四、自编歌词。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2、教师帮助幼儿将他们的想法仿编成歌词,并试着唱一唱。

大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我园一直在开展园级课题《民俗传统节日与幼儿园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园教师和幼儿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南宁每年的民歌节更是给老师和孩子们了解广西的风土人情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合理地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把本民族的艺术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深受孩子的喜爱。“扁担舞”是广西壮族文化中一块瑰宝,是壮族人民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它的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而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选择扁担舞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试图通过与“扁担舞”的接触,让孩子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本土艺术的魅力。

活动目标:

1、 感受壮族扁担舞强烈有力的节奏,体验欢快、热闹的气氛。

2、 初步学习扁担舞的典型打法,并尝试进行创造性表现。

3、 感受扁担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方面:了解扁担的作用,观看影像——《可爱的广西》初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2、场景布置:壮族人民庆丰收的场景——金黄的玉米和稻穗、火红的辣椒、饱满的大蒜、壮族的常见饰物——绣球、壮锦袋和香包。

3、物质方面:

(1)扁担与幼儿人数相当;条凳若干张;

(2)录音机、磁带《大地飞歌》、《碰蛋歌》;

(3)图谱一张;

(4)大鼓一个

(5)煮熟的红蛋与幼儿人数相当。

活动过程:

一、游戏:到壮乡做客——教师扮演壮族“刘三姐”在壮族原生态音乐《壮乡春早》中带领幼儿感受壮乡丰收的气息,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讨壮族人民庆祝丰收的方式,并大胆地表述。

指导语:你都知道壮族人民哪些庆祝丰收的方式?

三、出示扁担,在《大地飞歌》的音乐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拿扁担舞蹈。

指导语:跳扁担舞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让我们一起拿着扁担舞蹈吧。

四、请幼儿分组进行自编扁担舞的表演展示。

五、欣赏原生态扁担舞的VCD,引导幼儿发现扁担舞的典型动作特点和节奏特点。

1、欣赏VCD中扁担舞的场面。

2、将幼儿分为“小阿牛哥”和“小刘三姐”两队,通过有趣的抢答游戏,引发幼儿说出扁担舞的特点。

指导语:

(1)扁担舞是一个人在舞蹈还是很多人在舞蹈?

(2)扁担舞的道具有哪些?

(3)跳舞时,扁担都敲打了哪些地方?是怎样敲打的?

(4)扁担敲打时,你感觉它的节奏是怎样的?

(5)扁担要怎样拿才不会打到别人或自己?

六、师生共同学习扁担舞典型的打法。

1、讨论:我们能够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表示扁担敲打的位置?

2、引导幼儿看图谱,用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练习扁担敲打的位置和节奏。

3、教师按照图谱的节奏敲击大鼓,引导幼儿听鼓声跳扁担舞。

七、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在音乐《大地飞歌》中跳起欢快的扁担舞,并大胆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打法与节奏。

八、壮族传统游戏:碰蛋——进一步体验壮族人民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设计】

情境性体育活动是我园开展的特色体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园本资源,挖掘幼儿兴趣特点、行为表现和动作发展需求来设计和实施活动。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孩子们用小梯子玩出很多想象类模仿游戏,本着“从幼儿到幼儿”“从生活到生活”的课程理念,我们选取了搬运抬物的玩法,根据大班孩子活泼好动,又勇于接受挑战的特点,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体育活动“快乐的搬运工”。

【活动目标】

1、体验合作搬运物体的方法并积累经验,促进肢体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发展。

2、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敢于挑战并乐于展示分享。

3、培养良好的体育活动常规和习惯。

【活动准备】

小竹梯20个、轮胎10个、空地一片。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好玩的小竹梯。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用小梯子来做游戏,我们一起玩一玩。

1、教师与幼儿持器械入场,共同布置游戏场地。

场地示意图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梯子上进行走、跑、跨跳等热身活动,练习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活动情况适当增加难度。

3、操节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立,各握小梯子的一端跟随教师的口令玩“跷跷板”(上下举放)、荡秋千(左右摆动)等伸展游戏。

(本环节的游戏,帮助幼儿逐渐熟悉了活动器械,激发了幼儿对器械和游戏的兴趣,为开展下面的活动营造了积极、愉悦的氛围。)

二、基本游戏:快乐的搬运工。

(一)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快乐的搬运工,请两个人合作用一个小梯子试一试:怎样合作抬小梯子走才能又快又安全?

1、幼儿两人一组,思考、讨论并尝试两人合作抬小梯子的方法,在场地上根据教师指示的线路行进,体验不同的合作方法。教师巡回观察,启发幼儿尝试不同的动作并提醒注意安全。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游戏方式较好的幼儿作为教学示范资源。

2、适时集中幼儿,邀请个别组向全体幼儿展示不同的合作游戏方法,集体模仿练习。

(二)玩一玩

师:我们学会了用梯子搬运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玩一玩用梯子搬运轮胎。

1、幼儿两人一组,将轮胎放在小梯子上,在场地上往返搬运,要求:又平又稳。幼儿自由往返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个别组幼儿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集中幼儿交流搬运的方法及轻拿轻放等问题,邀请个别组幼儿示范并组织集体练习。

(三)比一比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搬运工的本领更强。

1、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竞速搬运轮胎,比一比哪一组搬得又快又稳。

2、在场地上设置不同难度的障碍,比一比哪一组能平稳地搬运通过。

(本环节,设置“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三个层次的游戏情境,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学习动作,在模仿练习、体验比较中,感受不同动作间的差异。通过设置搬运重物、开展竞赛游戏、增加障碍等手段,不断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挑战的不断得到增强,既促进了动作的学习与发展,又培养了幼儿坚持、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放松游戏:开货车。

师:我们把小梯子变成一辆小货车,两个人坐在上面一起开着去送货吧。

1、幼儿与同伴坐在小竹梯上,跟随教师进行拍打放松、模仿开汽车等游戏,使身心得到放松。

2、简单点评活动中幼儿合作、参与等情况,师幼共同收拾场地器械,结束活动。

(通过创设“开货车”的游戏情境,自然过渡到放松环节。组织幼儿共同进行器材、场地的整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体育活动常规与习惯。)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摘 要: 声乐课作为学前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技能课。

声乐课堂教学是实现声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仍存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等并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特点,无疑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

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声乐教学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观点。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策略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

声乐课堂教学是实现声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是声乐教学原则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

声乐课作为学前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课程。

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声乐教师,应紧紧把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地位及现状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里面提到:“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

新的形势下需要具有较高情智结构、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拥有高超的声乐水平无疑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在教材的选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选择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

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大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

很多学前教育院校的声乐课几乎和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等同,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性。

往往在声乐教学中太注重对嗓音的训练、演唱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儿童演唱特点的学习和把握,以及对儿童歌曲的掌握。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要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服务的,要站在这个立场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既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又要学习和把握好儿童歌唱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还要掌握相当数目的儿童歌曲。

如果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成“经过训练”的“艺术学生”,就必将影响教学的进展与质量。

(二)教学模式不统一、不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教师编制和工作量,使培养成本大幅度降低,突破个别课教学的局限性,但难以照顾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

学生囫囵吞枣,拾点而遗面,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培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声乐教师”,因此,有的学校淡化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仅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句。

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对声乐技巧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学习,削弱了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兴趣;延缓了掌握声乐技巧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进步幅度放缓或是学无所成,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表现在现实中很少开展声乐比赛活动。

一方面,由于学生脱离了艺术实践,演唱作品时缺乏舞台经验和艺术表现力,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进步缓慢等问题。

另一方面,幼儿园实习中,往往注重对学生说课、评课、试讲方面的训练,却很少对声乐、指导儿童歌曲方面训练。

由此造成了学生理论优于实践的现象,在把握课堂教学理论上还能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到对儿童歌曲教唱和指导儿童歌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

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其本身的特点。

它与高等院校的声乐课和普通中学的唱歌课比较,无论是从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在教学目的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等,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普通中学教学,它主要是通过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

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了,因此应多采用齐唱形式教学。

学前专业的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声乐技能训练课,是幼儿教师的艺术课程之一。

具体来说,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声乐素质”包括:(1)掌握一定的声乐发声理论知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方法;咬字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等);(2)了解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五线谱、简谱的识谱法;乐谱中的力度、速度等符号;音高的定义;音的分区等),能看懂乐谱;(3)能听出乐曲的节奏节拍;听出作品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能哼唱出作品有标志性的旋律;(4)对音色有一定敏感度,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和对错。

(5)熟悉对幼儿歌曲教学进行指导的方法。

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具备进行幼儿唱歌教学能力的新世纪高品质的幼儿教师,这是指导我们开展声乐教学的依据。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声乐素质,决定着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工作的追求。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极个别学生从没有上过音乐课,基本音准都没有,很多学生对声乐这个概念还很陌生,认为声乐就是唱歌,就是跟着老师照猫画虎唱下来就可以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认识乐谱,对音高不敏感,演唱时常常会有“跑调”的情况出现。

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声乐训练是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学前声乐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侧重。

如在学生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即一年级要以加强基础声乐训练,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的,从学习歌唱正确的发声方法入手。

学习的演唱方法应以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中国唱法”为主。

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

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即是目前普遍称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唱法”。

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这种唱法也是目前我国各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采用的主流方法。

演唱的曲目应以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典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对于经典的意大利、德奥艺术歌曲及西洋歌剧咏叹调可选用名曲,如存在语言困难可用中文演唱。

从二年级开始,在学习经典歌曲的同时,可渗透一些幼儿歌曲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中国唱法的演唱技巧于幼儿歌曲演唱中,把学唱声乐歌曲作为唱好幼儿歌曲的基础。

适合的作品有《鼓浪屿之波》、《高高太子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亲爱的》、《摇篮曲》(舒伯特)、《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阳光少年》等。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适合吟唱,且前面几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技巧,难度适合学生的演唱水平;后面三首歌曲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儿童歌曲,可以渗透幼儿歌曲教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歌唱水平,为将来走向幼儿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现有的教材部分歌曲过于陈旧,好些歌曲学生不喜欢唱,兴趣不高。

所以,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以外,还应选取大量的课外教材(例如:《民族唱法歌曲大全》、《声乐考级曲集(少儿卷)》、《少儿声乐考级作品集》等)。

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中有针对性地选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由简到难的歌曲,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忘国家的传统音乐。

当然,有的时候学生对于高音的演唱上不去,一到那个地方声音就破,发不出音。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生理上达不到,而是学生对高音产生恐惧,又不懂方法的缘故。

所以,在教学生演唱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心理是可以支配生理的,只要方法得当,高音就会唱好,并且坚定一个信念,思想永远走在声音之前。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由来已久,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孰优孰劣说法不一。

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形成了如下认识。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声乐专业人才”,再加上受学校声乐教室、师资的限制,所以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模式应以集体课、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为补充。

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安排课程。

要遵循共性问题集体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讲解的原则。

要适时调整不同课型教学训练内容,确定课型搭配,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确保声乐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以学习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这部作品需要6个课时来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大体这样安排这6个课时:第1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学习作品创作背景、倾听作品范唱、学会歌曲;第2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演唱歌曲,能做到熟练、完整演唱;第3、4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教师个别强调,包括音准、节奏、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问题;第5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要求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教师个别强调,包括情感表达、动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第6课时:集体课,学生汇课,相互观摩,全体学生基本都能做到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作品,从而完成本作品的学习环节。

这样,用集体课向学生集体传授声乐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技巧,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阔视野,扩充曲目,增长见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小组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演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有利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两者有机结合,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来自四面八方,生理条件的差异,文化程度、语言环境的不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对声乐课产生恐惧。

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具体教学方法为以下几种。

1.情感与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首歌曲除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外,还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歌唱才能赋予歌曲以艺术感染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

在唱一首歌前要对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理解歌词的意义。

在演唱时要让学生去联想,眼前出现画面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例如《鼓浪屿之波》这首歌就是抒发了作者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演唱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历史上的台湾是怎样的,现在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况,其次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这种期望的、迫切的心情。

教师一直用这种方法,学生慢慢地就能学会怎样理解歌曲,怎么处理歌曲。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文字、数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

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真实事迹提炼出的讴歌为祖国献身的先驱的一部作品,作品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感人,在讲授这部作品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部作品的歌唱家范唱等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生,丰富课堂讲述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作品背景、作品旋律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作品的目的。

3.集多门相关学科、教学法为一体,采用融合式教学法。

主要是将声乐的相关学科,即诗歌、朗诵、钢琴伴奏、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为将来成为优秀的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

例如《我的渔家》这首歌曲,作品演绎的是“我”的家乡――渔乡的美好生活场景,教师在教授时:首先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范唱,或利用多媒体欣赏一遍,再讲述我国沿海渔民的生活情况,描绘出一幅渔乡“水陆两条大道宽”的美好景色,使学生获得感知。

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欣赏歌曲,欣赏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接着让学生用发声的状态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唱谱,通过唱谱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最后完整演唱,赋予表情和肢体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朗诵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四)将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只讲理论脱离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定期举办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声乐技能比赛等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通过排演童话剧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声乐教学技能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把握能力。

增强实践性是一个被证明了的成功的方式,因而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要注意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很多学生和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要“唱得好”这个误区,总是拿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注重在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学习,而忽视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还要知道当前我国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师资,进行幼儿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怎样的;怎样去和幼儿进行沟通并对其传授知识,为此,学前师范院校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

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与幼儿园课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